文教頻道
“中山非遺真功夫”之大涌劉家拳
承南拳文化 展隆都風采
發(fā)布時間:2022-01-09 來源:中山日報


   88歲的蕭永定帶領徒弟們操練劉家拳。


   《廣東南拳名家——劉家拳》一書圖文并茂。


   蕭永定與孫女演示劉家拳招式。

上期本報“中山非遺真功夫”欄目介紹了沙涌馬家槍,這回讓咱們一睹大涌劉家拳的風采。

2020年,市政府公布我市第八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,大涌劉家拳榜上有名。蕭永定老先生,多年來不遺余力擔起大涌劉家拳的傳承工作。

蕭永定精神矍鑠,聲如洪鐘,身形矯健,拳拳生風,但他其實已年近九旬。他是中山非遺傳承人中年紀最大的一位。蕭永定說,他八九歲的時候就在村中的“超武國術社”和“中方國術社”跟隨前輩學習劉家拳等南拳武術。

據(jù)悉,蕭永定一直堅持練習和傳承劉家拳,在上世紀80年代,還參與編著了《廣東南拳名家——劉家拳》一書。

“食過夜粥”(粵俗語,指會功夫、懂武術)的武林中人,總會用生動、地道的方言來描述他們熱愛的功夫,劉家拳中就有一句拳諺“蠄蟧爪(蠄蟧粵語指的是一種蜘蛛,蠄蟧爪則是形容劉家拳的橋手快速敏捷)、蝦公腰(在腰力的運用上要有蝦腰一般的爆炸力)”。記者在拍攝時特意請蕭永定和他的孫女、劉家拳第五代傳承人蕭美泳一起來演繹這一動作特點。

雖然該非遺項目名稱是叫大涌劉家拳,但劉家錘、劉家刀等也是劉家拳中的重要套路。其中,耍劉家刀比較突出的是第四代傳承人蕭柱紅,碰巧還是另一項中山非遺項目——沙涌馬家槍主要傳承人馬鈺泉的岳母。對此,坊間不禁猜想:倘若岳母女婿二人比試一番,劉家刀對馬家槍,“王牌對王牌”的結果會是怎樣?

大涌劉家拳的主要傳承地——大涌鎮(zhèn)南文社區(qū)是一條古村,擁有七百多年的歷史。十九世紀中葉之前,南文村相當繁華,每逢農歷初一、初四、初七,會有“南文墟”,當?shù)厣啼伭至ⅰ4鍍饶壳叭员A糁S多老建筑,如著名的蕭氏大宗祠和龍王廟。

采訪當天,筆者跟隨蕭永定參觀了他當年就讀過的光裕學校,和他同歲的學校如今保存良好,仍被使用,現(xiàn)為南文幼兒園的校舍。離學校不遠處,還有一間過百年歷史的水車館。里面的消防車(村民稱之為“太平車”)也保存較好,車上的村名和堡名仍清晰可見。

除了功夫了得,蕭永定的人生閱歷也相當豐富,他壯年時精于編竹,曾帶領村民以此致富。那時候,雞籠、豬籠、谷圍等農具,甚至白石雞場的大型養(yǎng)雞竹棚,他都參與編制。他還曾遠赴肇慶大量收購竹子,用船運回南文組織編制。他白天開工,晚上便義務教大家武術,“徒弟多得記不清”。

南文人喜愛習武,盛行舞獅舞龍,至今如此。筆者發(fā)現(xiàn),在當下大涌劉家拳浩浩蕩蕩的成員隊伍中,還有一些說普通話的新中山人,他們由此融入中山文化生活之中。文/舒飯 廖薇 圖/廖薇

【項目名稱】

大涌劉家拳

【歷史淵源】

廣東傳統(tǒng)武術有五大名拳:“洪、劉、蔡、李、莫”,其中的“劉”就是劉家拳。

相傳,劉家拳是清乾隆年間為湛江人劉生所創(chuàng)。

劉家拳屬南拳,它于清朝末年傳入中山,隨后盛行于中山的大涌、沙溪等地。

【招式特點】

短小精悍,步型稍高,步法靈活多變,手法上有“蠄蟧爪、蝦公腰”一說。

【動作要領】

三大基本功:樁功(扎馬)、橋功和腰功。


   掃碼看劉家拳視頻專題

版權與免責聲明:
① 凡本網注明“來源”為“中山日報”、“中山商報”、“中山網”的所有文字、圖片和視頻,版權均屬中山網所有,任何媒體、網站或個人未經本網協(xié)議授權不得轉載、鏈接、轉貼或以其他方式復制發(fā)表。已經被本網協(xié)議授權的媒體、網站,在下載使用時必須注明“來源:中山網”,違者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。
② 本網未注明“來源”為“中山日報”、“中山商報”、“中山網”的文/圖等稿件均為轉載稿,本網轉載出于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。如其他媒體、網站或個人從本網下載使用,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“來源”,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。如擅自篡改為“來源:中山網”,本網將依法追究責任。如對文章內容有疑議,請及時與我們聯(lián)系。
③ 如本網轉載涉及版權等問題,請作者在兩周內速來電或來函與中山網聯(lián)系。
聯(lián)系人:陳小姐(電話:0760-88238276)。